使用者:黃玟淇
目錄
[隱藏]大英博物館百品特展
書籍出版
自我介紹
死亡
生物學定義和我的看法
- 生物學上的看法:死亡指所有生物學功能的器官永久終止。
- 我的看法:思考、想法、記憶都沒有了,自己就消失了。
從葬別看各個文化對死亡的不同看法
屍體,一般會土葬或火化。另外,世界上各種文化中還有多種其他的方式處理人的屍體。
- 土葬
中國的傳統民族文化大部份都是採取土葬的,在觀念上以往生著入土為安為考量,然而環保意識的大力倡導之下,現行的政府政策多希望改採取用火化的方式。
- 海葬
海葬就是將死者的遺骸先火葬,燒成骨灰,撒向大海;和直接把死者沉在海中兩種。
一般會想要海葬者,其需求原因主要有四:一、亡者生前交待身後要海葬;二、過世時年紀很輕者;三、思想比較開化的老人或沒有子嗣的老人;四、喜歡大海、或軍,或是想以大海為家的人。
起源:出海時,有艦上人員死亡,若屍體無法運回陸地安葬他們則會在海上舉行海葬儀式。海葬典禮通常在日出或日落前舉行,但根據戰地特殊狀況也可于夜間舉行。
- 火葬
火葬是印度國家比較普遍的民族文化,火化後將骨灰撒在河上。
- 天葬
天葬或稱鳥葬,中國藏區的最普遍一種喪葬習俗。把死者的屍體讓禿鷲吃掉。此外,信奉祆教的帕西人也有天葬的習俗。
藏族人認為天葬寄託著一種上"天堂"的願望,藏族人也認為禿鷲是神鳥。
- 木乃伊
古埃及人認為人死後可以復活,而復活的靈魂需要原先的身體,因此必須保存屍體以供死者來生所需。
製作木乃伊需要先將屍體挖去內臟,浸過鹽水,在腹腔填以乳香、桂皮等香料,縫合後把屍體浸入特製的防腐液中,經70天取出,再裹上麻布,填以香料,塗上樹脂,就做成了木乃伊。
葬別 | 看法 | 衛生上的理由 |
---|---|---|
土葬 | 生命來自大地,死後回歸大地 | 將屍體腐敗的過程和生活圈隔離,避免活人因腐敗產生的大量細菌而生病 |
海葬 | 喜愛海(海的廣闊與自由),希望自己成為海的一部分,皈依於大海 | 短期內無法回到陸地,屍體投海可將腐敗的過程和船上的生活圈隔離,避免活人因腐敗產生的大量細菌而生病 |
火葬 | 肉體被視為是讓靈魂、神識攀附的工具。火化屍體,能促使靈魂意識超脫、脫離現實世界,這將有助於去“另一個世界” | 跳過屍體腐敗的過程,骨灰怎麼處理都方便 |
天葬 | 將人體的營養,還給生態系。藏人認為天葬是上天堂,禿鷲是神鳥。 | 西藏高原氣溫較低,屍體在土中細菌分解太慢 |
- 各種文化都認為生命不是憑空而來,而有來處
- 人死應返回來處,或將自身歸還
安樂死
安樂死,有「好的死亡」或者「無痛苦死亡」的含意,是一種給予患有不治之症的人以無痛楚,一般用於在個別患者出現了無法醫治的長期顯性病症,因病情到了晚期或不治之症,對病人造成極大的負擔,不願再受病痛折磨而採取的了結生命的措施,經過醫生和病人雙方同意後進行,為減輕痛苦而進行的提前死亡。
- 安樂死分為:
主動安樂死(Active Euthanasia) 主動為病人結束生命(例如透過注射方式)。
被動安樂死(Passive Euthanasia) 被動安樂死是停止療程(例如除去病人的維生系統或讓病人停止服藥),使其自然死亡。
目前已立法容許安樂死的地方有荷蘭、比利時、盧森堡、瑞士和美國的奧勒岡州、華盛頓州和蒙大拿州等地。
目前在荷蘭要執行安樂死,須出自病人意願,且有醫生證明病人正處於「不能減輕」和「不能忍受」的痛苦中,醫生和病人之間也得先達成共識,確認安樂死已經是他們的唯一選擇。
德國禁止主動安樂死,允許被動安樂死。重症病人可以以口頭形式或者書面形式要求被動安樂死。當病人因病重無法表達意願時,其親屬可以代替他做出決定。
人性、人格
人性、人格定義和比較
人性 | 人格 |
---|---|
多數人類共有 | 每個人所特有 |
由遺傳先天決定 | 由遺傳和環境互動形成 |